博翔科技有限公司通過TAF認證,打造符合國家和產業需求的認證流程,深化我們評鑑制度,強化我們在國內的發展環境。

透過我們提供的一流驗證服務,包括對半導體設備進行E 001溫度測試和介質耐電壓測試,我們支持驗證機構和實驗室等評鑑機構與國際接軌。

博翔科技不僅在國內奠定協助企業驗證的基礎,目標更是讓博翔科技的檢測和驗證結果獲得國際的廣泛承認,實現「一次認證、全球接受」的願景。

我們堅信,這將強化博翔科技在認證界的專業性,並讓客戶對我們的驗證服務有更大的信心。

以下是博翔科技經過TAF認證的測試實驗室可以測設的相關服務項目

  1. 半導體設備驗證確保半導體設備在工作狀態下的安全,避免因設備異常引發潛在危險。

  2. E001溫度測試確認半導體設備在各種溫度環境下的運作安全,以預防因溫度過高或過低而導致的設備故障。

  3. 介質耐電壓測試進行此測試以確保產品在高壓環境下的安全性,防止使用者在接觸到高壓電源時發生意外。

  4. 輸入測試驗證設備在接收電力時的穩定性與安全性,以確保電源的穩定輸入不會對設備造成影響。

  5. 電線/插頭連接設備的漏電流測試檢查電流是否在預期的路徑中流動,以防止可能的電氣火災或使用者觸電。

  6. 安全電路功能測試確保安全電路能夠在需要時正常運作,預防可能的電氣故障。

  7. 安全電路導線的斷路測試檢測安全電路的完整性,避免斷路導致的設備失效或危險。

  8. 啟動電流測試驗證設備在啟動時的電流穩定性,以確保其可靠性和使用者安全。

  9. 電源線拉力測試評估電源線的物理耐用性,以防止因電源線斷裂而導致的設備停機或使用者觸電。

  10. 地連續性和保護搭接電路的連續性確保接地系統與電路的完整性,防止電氣故障或觸電。

  11. 變壓器輸出短路測試檢查變壓器在短路情況下的反應,以確保其能在實際短路情況下保持安全。

  1. 電源輸出短路測試確保電源在短路條件下不會產生過大的電流,防止可能的設備損壞或火災。

  2. 電容器的儲能放電測試檢查電容器的放電行為,以確保在正常使用或異常情況下能安全、有效地放電。

  3. 馬達過載測試(鎖定轉子測試)測試馬達在過載或轉子被鎖定時的表現,以確保其在極端工作條件下依然可以安全運作。

透過以上的測試與驗證,博翔科技致力於確保半導體設備的安全和品質,讓客戶可以信賴我們的產品,並讓產品在市場中取得良好的口碑。

我們深知,只有持續提升產品的安全性和品質,才能為我們的客戶提供最好的服務。

在當今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半導體設備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設備的性能和安全性對我們的生活品質、產品的效能、甚至於工業的整體效率都有著深遠影響。因此,為了確保這些半導體設備能夠有效且安全地工作,優質且專業的測試服務變得至關重要。

當您的半導體設備有測試需求時,博翔科技是您的最佳夥伴。我們不僅提供優質的測試服務,而且還以迅速、一站式的服務解決方案,讓您無需分散精力尋找多家服務供應商。我們的團隊由經驗豐富、專業的工程師組成,他們致力於確保每一個測試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我們的服務不僅僅是測試,更是一種專業諮詢和指導。我們會根據您的具體需求和設備情況,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計畫,幫助您解決從設計到生產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問題。同時,我們還會提供適合您產品的國際標準和法規信息,幫助您適應全球市場的需求。

藉由我們的專業服務,您的產品將能夠符合所有相關的安全和性能標準,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無論是歐洲的CE認證,美國的FCC認證,或是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認證,我們都有能力幫助您完成。這將大大提升您的產品在全球市場的銷售潛力和客戶信任度。

在博翔科技,我們深信品質是產品的生命,安全則是我們對客戶的承諾。我們致力於提供最專業、最高效的測試服務,以確保每一個產品都符合最高的品質和安全標準。透過我們專業的測試服務,我們確保了您的半導體設備在提供最佳性能的同時,也遵守了所有相關的安全規範。

除了確保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我們的測試服務還可助您的產品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我們理解,在當今的全球市場中,要想成功,一個產品必須具有國際認可的品質標準和認證。因此,我們的測試服務將提供您需要的所有工具,以確保您的產品能夠獲得這些重要認證,並成功進入全球市場。

立即與我們聯絡:
網址:https://protect-safe.com/
電話:04-23598008#106(國際轉證)
04-23598008#104(防爆認證)
住址: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771號7樓

加入LINE立即諮詢

加入好友

 

高雄馬達過載檢驗(鎖定轉子檢驗)檢驗TAF實驗室認證適用的產品範圍非常廣泛,企業應充分了解自身產品所涉及的法規和標準,確保產品能夠符合認證要求,臺中E001溫度認證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通過TAF認證服務機構能夠為企業提供有效的指導和支持,幫助企業降低風險、節省時間和成本,並提高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高雄工具機輸入驗證

與此同時,博翔科技也致力於持續改進我們的服務和技術。我們擁有最先進的測試設備和工具,並且我們的工程師會定期接受專業訓練,以確保他們能夠熟練運用最新的技術和方法。我們深知技術的進步和變革是無止境的,而我們的目標是在這個變化中保持領先,以便提供最前沿、最優質的服務。桃園安全電路導線的斷路檢驗

博翔科技的任務是成為您信賴的合作夥伴,我們的目標是通過我們的專業服務,幫助您的產品在全球市場中脫穎而出。我們深信,只有通過嚴格的測試和評估,我們的客戶才能製造出最優質、最安全的產品,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取得成功。當您選擇博翔科技,您選擇的不僅是一個測試服務提供商,更是一個致力於您的成功的夥伴。臺中電源輸出短路實驗

朱自清:如面談  朋友送來一匣信箋,箋上刻著兩位古裝的人,相對拱揖,一旁題了“如面談”三個大字。是明代鐘惺的尺牘選第一次題這三個字,這三個字恰說出了寫信的用處。信原是寫給“你”或“你們幾個人”看的;原是“我”對“你”或“你們幾個人”的私人談話,不過是筆談罷了。對談的人雖然親疏不等,可是談話總不能像是演說的樣子,教聽話的受不了。寫信也不能像作論的樣子,教看信的受不了,總得讓看信的覺著信里的話是給自己說的才成。這在乎各等各樣的口氣。口氣合式,才能夠“如面談”。但是寫信究竟不是“面談”;不但不像“面談”時可以運用聲調表情姿態等等,并且老是自己的獨白,沒有穿插和掩映的方便,也比“面談”難。寫信要“如面談”,比“面談”需要更多的心思和技巧,并不是一下筆就能做到的。  可是在一種語言里,這種心思和技巧,經過多少代多少人的運用,漸漸的程式化。只要熟習了那些個程式,應用起來,“如面談”倒也不見得怎樣難。我們的文言信,就是久經程式化了的,寫信的人利用那些程式,可以很省力的寫成合式的,多多少少“如面談”的信。若教他們寫白話,倒不容易寫成這樣像信的信。《兩般秋雨隨筆》記著一個人給一個婦人寫家信,那婦人要照她說的寫,那人周章了半天,終歸擱筆。他沒法將她說的那些話寫成一封像信的信。文言信是有樣子的,白話信壓根兒沒有樣子;那人也許覺得白話壓根兒就不能用來寫信。同樣心理,測字先生代那些不識字的寫信,也并不用白話;他們寧可用那些不通的文言,如“來信無別”之類。我們現在自然相信白話可以用來寫信,而且有時也實行寫白話信。但是常寫白話文的人,似乎除了胡適之先生外,寫給朋友的信,還是用文言的時候多,這只要翻翻現代書簡一類書就會相信的。原因只是一個“懶”字。文言信有現成的程式,白話信得句句斟酌,好像作文一般,太費勁,誰老有那么大工夫?文言至今還能茍偷懶,慢慢找出些白話應用文的程式,文言就真“死”了。  林語堂先生在《論語錄體之用》(《論語》二十六期)里說過:  一人修書,不曰“示悉”,而曰“你的芳函接到了”,不曰“至感”“歉甚”,而曰“很感謝你”“非常慚愧”,便是嚕哩嚕蘇,文章不經濟。  “示悉”,“至感”,“歉甚”,都是文言信的程式,用來確是很經濟,很省力的。但是林先生所舉的三句“嚕哩嚕蘇”的白話,恐怕只是那三句文言的直譯,未必是實在的例子。我們可以說“來信收到了”,“感謝”,“對不起”,“對不起得很”,用不著繞彎兒從文言直譯。——若真有這樣繞彎兒的,那一定是新式的測字先生!這幾句白話似乎也是很現成,很經濟的。字數比那幾句相當的文言多些,但是一種文體有一種經濟的標準,白話的字句組織與文言不同,它們其實是兩種語言,繁簡當以各自的組織為依據,不當相提并論。白話文固然不必全合乎口語,白話信卻總該是越能合乎口語,才越能“如面談”。這幾個句子正是我們口頭常用的,至少是可以上口的,用來寫白話信,我想是合式的。  麻煩點兒的是“敬啟者”,“專此”,“敬請大安”,這一套頭尾。這是一封信的架子;有了它才像一封信,沒有它就不像一封信。“敬啟者”如同我們向一個人談話,開口時用的“我對你說”那句子,“專此”“敬請大安”相當于談話結束時用的“沒有什么啦,再見”那句子。但是“面談”不一定用這一套兒,往往只要一轉臉向著那人,就代替了那第一句話,一點頭就代替了那第二句話。這是寫信究竟不“如面談”的地方。現在寫白話信,常是開門見山,沒有相當于“敬啟者”的套頭。但是結尾卻還是裝上的多,可也只用“此祝健康!”“祝你進步!”“祝好!”一類,像“專此”“敬請大安”那樣分截的形式是不見了。“敬啟者”的淵源是很悠久的,司馬遷《報任少卿書》開頭一句是“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少卿足下”,“再拜言”就是后世的“敬啟者”。“少卿足下”在“再拜言”之下,和現行的格式將稱呼在“敬啟者”前面不一樣。既用稱呼開頭,“敬啟者”原不妨省去;現在還因循的寫著,只是遺形物罷了。寫白話信的人不理會這個,也是自然而然的。“專此”“敬請大安”下面還有稱呼作全信的真結尾,也可算是遺形物,也不妨省去。但那“套頭”差不多全剩了形式,這“套尾”多少還有一些意義,白話信里保存著它,不是沒有理由的。  在文言信里,這一套兒有許多變化,表示寫信人和受信人的身份。如給父母去信,就須用“敬稟者”,“謹此”,“敬請福安”,給前輩去信,就須用“敬肅者”,“敬請道安”,給后輩去信,就須用“啟者”,“專泐”,“順問近佳”之類,用錯了是會讓人恥笑的——尊長甚至于還會生氣。白話信的結尾,雖然還沒講究到這些,但也有許多變化;那些變化卻只是修辭的變化,并不表明身份。因為是修辭的變化,所以不妨掉掉筆頭,來點新鮮花樣,引起看信人的趣味,不過總也得和看信人自身有些關切才成。如“敬祝抗戰勝利”,雖然人同此心,但是“如面談”的私人的信里,究竟嫌膚廓些。又如“謹致民族解放的敬禮”,除非寫信人和受信人的雙方或一方是革命同志,就不免不親切的毛病。這都有些像演說或作論的調子。修辭的變化,文言的結尾里也有。如“此頌文祺”,“敬請春安”,“敬頌日祉”,“恭請痊安”,等等,一時數不盡,這里所舉的除“此頌文祺”是通用的簡式外,別的都是應時應景的式子,不能亂用。寫白話信的人既然不愿扔掉結尾,似乎就該試試多造些表示身份以及應時應景的式子。只要下筆時略略用些心,這是并不難的。  最麻煩的要數稱呼了。稱呼對于口氣的關系最是直截的,一下筆就見出,拐不了彎兒。談話時用稱呼的時候少些,鬧了錯兒,還可以馬虎一些。寫信不能像談話那樣面對面的,用稱呼就得多些;鬧了錯兒,白紙上見黑字,簡直沒個躲閃的地方。文言信里稱呼的等級很繁多,再加上稱呼底下帶著的敬語,真是數不盡。開頭的稱呼,就是受信人的稱呼,有時還需要重疊,如“父母親大人”,“仁兄大人”,“先生大人”等。現在“仁兄大人”等是少用了,卻換了“學長我兄”之類;至于“父母親”加上“大人”,依然是很普遍的。開頭的稱呼底下帶著的敬語,有的似乎原是些位置詞,如“膝下”,“足下”;這表示自己的信不敢直率的就遞給受信人,只放在他或他們的“膝下”,“足下”,讓他或他們得閑再看。有的原指伺候的人,如“閣下”,“執事”;這表示只敢將信遞給“閣下”的公差,或“執事”的人,讓他們覷空兒轉呈受信人看。可是用久了,用熟了,誰也不去注意那些意義,只當作敬語用罷了。但是這些敬語表示不同的身份,用的人是明白的。這些敬語還有一個緊要的用處。在信文里稱呼受信人有時只用“足下”,“閣下”,“執事”就成;這些縮短了,替代了開頭的那些繁瑣的詞兒。——信文里并有專用的簡短的稱呼,像“臺端”便是的。另有些敬語,卻真的只是敬語,如“大鑒”,“臺鑒”,“鈞鑒”,“勛鑒”,“道鑒”等,“有道”也是的。還有些只算附加語,不能算敬語,像“如面”,“如晤”,“如握”,以及“覽”,“閱”,“見字”,“知悉”等,大概用于親近的人或晚輩。  結尾的稱呼,就是寫信人的自稱,跟帶著的敬語,現在還通用的,卻沒有這樣繁雜。“弟”用得最多,“小弟”,“愚弟”只偶然看見。光頭的名字,用的也最多,“晚”,“后學”,“職”也只偶然看見。其余還有“兒”,“侄”等:“世侄”也用得著,“愚侄”卻少——這年頭自稱“愚”的究竟少了。敬語是舊的“頓首”和新的“鞠躬”最常見;“謹啟”太質樸,“再拜”太古老,“免冠”雖然新,卻又不今不古的,這些都少用。對尊長通用“謹上”,“謹肅”,“謹稟”——“叩稟”,“跪稟”有些稀罕了似的;對晚輩通用“泐”,“字”等,或光用名字。  白話里用主詞句子多些,用來寫信,需要稱呼的地方自然也多些。但是白話信的稱呼似乎最難。文言信用的那些,大部分已經成了遺形物,用起來即使不至于覺得封建氣,即使不至于覺得滿是虛情假意,但是不親切是真的。要親切,自然得向“面談”里去找。可是我們口頭上的稱呼,還在演變之中,凝成定型的絕無僅有,難的便是這個。我們現在口頭上通用于一般人的稱呼,似乎只有“先生”。而這個“先生”又不像“密斯忒”、“麥歇”那樣真可以通用于一般人。譬如英國大學里教師點名,總稱“密斯忒某某”,中國若照樣在點名時稱“某某先生”,大家就覺得客氣得過火點兒。“先生”之外,白話信里最常用的還有“兄”,口頭上卻也不大聽見。這是從文言信里借來稱呼比“先生”親近些的人的。按說十分親近的人,直寫他的名號,原也未嘗不可,難的是那些疏不到“先生”,又親不到直呼名號的。所以“兄”是不可少的詞兒——將來久假不歸,也未可知。  更難的是稱呼女人,劉半農先生曾主張將“密斯”改稱“姑娘”,卻只成為一時的談柄;我們口頭上似乎就沒有一個真通用的稱呼女人的詞兒。固然,我們常說“某小姐”,“某太太”,但寫起信來,麻煩就來了。開頭可以很自然的寫下“某小姐”,“某太太”,信文里再稱呼卻就繞手;還帶姓兒,似乎不像信,不帶姓兒,又像丫頭老媽子們說話。只有我們口頭上偶而一用的“女士”,倒可以不帶姓兒,但是又有人嫌疑它生刺刺的。我想還是“女士”大方些,大家多用用就熟了。要不,不分男女都用“先生”也成,口頭上已經有這么稱呼的——不過顯得太單調罷了。至于寫白話信的人稱呼自己,用“弟”的似乎也不少,不然就是用名字。“弟”自然是從文言信里借來的,雖然口頭上自稱“兄弟”的也有。光用名字,有時候嫌不大客氣,這“弟”字也是不可少的,但女人給普通男子寫信,怕只能光用名字,稱“弟”既不男不女的,稱“妹”顯然又太親近了,——正如開頭稱“兄”一樣。男人寫給普通女子的信,不用說,也只能光用名字。白話信的稱呼卻都不帶敬語,只自稱下有時裝上“鞠躬”,“謹啟”,“謹上”,也都是借來的,可還是懶得裝上的多。這不帶敬語,卻是歐化。那些敬語現在看來原夠膩味的,一筆勾銷,倒也利落,干凈。  五四運動后,有一段兒還很流行稱呼的歐化。寫白話信的人開頭用“親愛的某某先生”或“親愛的某某”,結尾用“你的朋友某某”或“你的真摯的朋友某某”,是常見的,近年來似乎不大有了,即使在青年人的信里。這一套大約是從英文信里抄襲來的。可是在英文里,口頭的“親愛的”和信上的“親愛的”,親愛的程度迥不一樣。口頭的得真親愛的才用得上,人家并不輕易使喚這個詞兒;信上的不論你是誰,認識的,不認識的,都得來那么一個“親愛的”——用慣了,用濫了,完全成了個形式的敬語,像我們文言信里的“仁兄”似的。我們用“仁兄”,不管他“仁”不“仁”;他們用“親愛的”,也不管他“親愛的”不“親愛的”。可是寫成我們的文字,“親愛的”就是不折不扣的親愛的——在我們的語言里,“親愛”真是親愛,一向是不折不扣的——,因此看上去老有些礙眼,老覺著過火點兒;甚至還肉麻呢。再說“你的朋友”和“你的真摯的朋友”。有人曾說“我的朋友”是標榜,那是用在公開的論文里的。我們雖然只談不公開的信,雖然普通用“朋友”這詞兒,并不能表示客氣,也不能表示親密,可是加上“你的”,大書特書,怕也免不了標榜氣。至于“真摯的”,也是從英文里搬來的。毛病正和“親愛的”一樣。——當然,要是給真親愛的人寫信,怎么寫也成,上面用“我的心肝”,下面用“你的寵愛的叭兒狗”,都無不可,不過本文是就一般程式而論,只能以大方為主罷了。  白話信還有領格難。文言信里差不多是看不見領格的,領格表現在特種敬語里。如“令尊”,“嫂夫人”,“潭府”,“惠書”,“手教”,“示”,“大著”,“鼎力”,“尊裁”,“家嚴”,“內人”,“舍下”,“拙著”,“綿薄”,“鄙見”等等,比起別種程式,更其是數不盡。有些口頭上有,大部分卻是寫信寫出來的。這些足以避免稱呼的重復,并增加客氣。文言信除了寫給子侄,是不能用“爾”,“汝”,“吾”,“我”等詞的,若沒有這些敬語,遇到領格,勢非一再稱呼不可;雖然信文里的稱呼簡短,可是究竟嫌累贅些。這些敬語口頭上還用著的,白話信里自然還可以用,如“令尊”,“大著”,“家嚴”,“內人”,“舍下”,“拙著”等,但是這種非常之少。白話信里的領格,事實上還靠重復稱呼,要不就直用“你”“我”字樣。稱呼的重復免不了累贅,“你”“我”相稱,對于生疏些的人,也不合式。這里我想起了“您”字。國語的“您”可用于尊長,是個很方便的敬詞——本來是復數,現在卻只用作單數。放在信里,作主詞也好,作領格也好,既可以減少那累贅的毛病,也不至于顯得太托熟似的。  寫信的種種程式,作用只在將種種不同的口氣標準化,只在將“面談”時的一些聲調表情姿態等等標準化。熟悉了這些程式,無需句斟字酌,在口氣上就有了一半的把握,就不難很省力的寫成合式的,多多少少“如面談”的信。寫信究竟不是“面談”,所以得這樣辦;那些程式有的并不出于“面談”,而是寫信寫出來的,也就是為此。各色各樣的程式,不是耍筆頭,不是掉槍花,都是實際需要逼出來的。文言信里還不免殘存著一些不切用的遺物,白話信卻只嫌程式不夠用,所以我們不能偷懶,得斟酌情勢,多試一些,多造一些。一番番自覺的努力,相信可以使白話信的程式化完成得更快些。  但是程式在口氣的傳達上至多只能幫一半忙,那一半還得看怎么寫信文兒。這所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沒什么可說的。不過這里可以借一個例子來表示同一事件可以有怎樣不同的口氣。胡適之先生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裁縫,花了許多錢送他兒子去念書。一天,他兒子來了一封信。他自己不認識字,他的鄰居一個殺豬的倒識字,不過識的字很少。他把信拿去叫殺豬的看。殺豬的說信里是這樣的話,“爸爸!趕快給我拿錢來!我沒有錢了,快給我錢!”裁縫說,“信里是這樣的說(www.lz13.cn)嗎!好!  我讓他從中學到大學念了這些年書,念得一點禮貌都沒有了!”說著就難過起來。正在這時候,來了一個牧師,就問他為什么難過。他把原因一說,牧師說,“拿信來,我看看。”就接過信來,戴上眼鏡,讀道,“父親老大人,我現在窮得不得了了,請你寄給我一點錢罷!寄給我半鎊錢就夠了,謝謝你。”裁縫高興了,就寄兩鎊錢給他兒子。(《中國禪學的發展史》講演詞,王石子記,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六日《北平晨報》)有人說,日記和書信里,最能見出人的性情來,因為日記只給自己看,信只給一個或幾個朋友看,寫來都不做作。“不做作”可不是“信筆所之”。日記真不準備給人看,也許還可以“信筆所之”一下;信究竟是給人看的,雖然不能像演說和作論,可也不能只顧自己痛快,真的“信筆”寫下去。“如面談”不是胡帝胡天的,總得有“一點禮貌”,也就是一份客氣。客氣要大方,恰到好處,才是味兒,“如面談”是需要火候的。  1940年1月29日—2月1日作。   朱自清作品_朱自清散文集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朱自清:背影分頁:123

蕭紅:劇團  冊子帶來了恐怖。黃昏時候,我們排完了劇,和劇團那些人出了“民眾教育館”,恐怖使我對于家有點不安。街燈亮起來,進院,那些人跟在我們后面。門扇,窗子,和每日一樣安然地關著。我十分放心,知道家中沒有來過什么惡物。  失望了,開門的鑰匙由郎華帶著,于是大家只好坐在窗下的樓梯口。李買的香瓜,大家就吃香瓜。  汪林照樣吸著煙。她掀起紗窗簾向我們這邊笑了笑。陳成把一個香瓜高舉起來。  “不要。”她搖頭,隔著玻璃窗說。  我一點趣味也感不到,一直到他們把公演的事情議論完,我想的事情還沒停下來。我愿意他們快快去,我好收拾箱子,好象箱子里面藏著什么使我和郎華犯罪的東西。  那些人走了,郎華從床底把箱子拉出來,洋燭立在地板上,我們開始收拾了。弄了滿地紙片,什么犯罪的東西也沒有。但不敢自信,怕書頁里邊夾著罵“滿洲國”的,或是罵什么的字跡,所以每冊書都翻了一遍。一切收拾好,箱子是空空洞洞的了。一張高爾基的照片,也把它燒掉。大火爐燒得烤痛人的面孔。我燒得很快,日本憲兵就要來捉人似的。  當我們坐下來喝茶的時候,當然是十分定心了,十分有把握了。一張吸墨紙我無意地玩弄著,我把腰挺得很直,很大方的樣子,我的心象被拉滿的弓放了下來一般的松適。我細看紅鉛筆在吸墨紙上寫的字,那字正是犯法的字:  ——小日本子,走狗,他媽的“滿洲國”……——  我連再看一遍也沒有看,就送到火爐里邊。  “吸墨紙啊?是吸墨紙!”郎華可惜得跺著腳。等他發覺那已開始燒起來了:“那樣大一張吸墨紙你燒掉它,燒花眼了?什么都燒,看用什么!”  他過于可惜那張吸墨紙。我看他那種樣子也很生氣。吸墨紙重要,還是拿生命去開玩笑重要?  “為著一個虱子燒掉一件棉襖!”郎華罵我。“那你就不會把字剪掉?”  我哪想起來這樣做!真傻,為著一塊瘡疤丟掉一個蘋果!  我們把“滿洲國”建國紀念明信片擺到桌上,那是朋友送給的,很厚的一打。還有兩本上面寫著“滿洲國”字樣的不知是什么書,連看也沒有看也擺起來。桌子上面很有意思:《離騷》,《李后主詞》,《石達開日記》,他當家庭教師用的小學算術教本。一本《世界各國革命史》也從桌子上抽下去,郎華說那上面載著日本怎樣壓迫朝鮮的歷史,所以不能擺在外面。我一聽說有這種重要性,馬上就要去燒掉,我已經站起來了,郎華把我按下:“瘋了嗎?你瘋了嗎?”  我就一聲不響了,一直到滅了燈睡下,連呼吸也不能呼吸似的。在黑暗中我把眼睛張得很大。院中的狗叫聲也多起來。大門扇響得也厲害了。總之,一切能發聲的東西都比起常發的聲音要高,平常不會響的東西也被我新發現著,棚頂發著響,洋瓦房蓋被風吹著也響,響,響……  郎華按住我的胸口……我的不會說話的胸口。鐵大門震響了一下,我跳了一下。  “不要怕,我們有什么呢?什么也沒有。謠傳不要太認真。他媽的,哪天捉去哪天算!睡吧,睡不足,明天要頭疼的……”  他按住我的胸口。好象給惡夢驚醒的孩子似的,心在母親的手下大跳著。  有一天,到一家影戲院去試劇,散散雜雜的這一些人,從我們的小房出發。  全體都到齊,只(www.lz13.cn)少了徐志,他一次也沒有不到過,要試演他就不到,大家以為他病了。  很大的舞臺,很漂亮的垂幕。我扮演的是一個老太婆的角色,還要我哭,還要我生病。把四個椅子拼成一張床,試一試倒下去,我的腰部觸得很疼。  先試給影戲院老板看的,是郎華飾的《小偷》中的杰姆和李飾的律師夫人對話的那一幕。我是另外一個劇本,還沒挨到我,大家就退出影戲院了。  因為條件不合,沒能公演。大家等待機會,同時每個人發著疑問:公演不成了吧?  三個劇排了三個月,若說演不出,總有點可惜。  “關于你們冊子的風聲怎么樣?”  “沒有什么。怕狼,怕虎是不行的。這年頭只得碰上什么算什么……”郎華是剛強的。  (作為“隨筆三篇”之二,首刊于1936年6月《中學生》第66號) 蕭紅作品_蕭紅散文集 蕭紅:廣告員的夢想 蕭紅:“牽牛房”分頁:123

鳳仙花雖然花名中帶個“仙”字,給人一種虛幻縹緲而又清新脫俗的感覺,但事實上鳳仙花是老家最常見花卉之一,深宅大院、流水橋邊、荒郊野外都有她的影子,不管不顧的開著,大把大把的艷著。無人料理,無人理會,無人欣賞,但依舊每年春風吹又生,肆無忌憚的展示著自己美麗。 家里的鳳仙花以前都是奶奶栽種的,在院子正門兩側屋檐下,走邊一壟,右邊一壟。鳳仙花開季節,粉撲撲的,嬌嫩嫩的,人從院門進去,就感覺有兩個妙齡嬌娘在笑臉相迎,迎接著我這個未來的少主人,粉色的花映襯著我們土藍色的粗布衣服,羞答答的花容襯托著我天真的笑臉,別有一番滋味和韻味。 奶奶就喜歡養鳳仙花,對鳳仙花卻格外的癡迷和專注,我的兩個姑姑分別取名鳳仙和仙鳳,可見奶奶對鳳仙花的癡迷。奶奶每年總有一段時間,圍著鳳仙花轉:翻新泥土、拔除雜草、播種種子、除草施肥、收集種子。 鳳仙花其實并怎么好看,但粉粉的紅色,花不大,艷麗的很。一朵朵粉色的花像一只只欲羽化成仙的飛鳳,我想這可能就是鳳仙花名字的來由。 每到鳳仙花大開的時候,奶奶就對著花喃喃自語:“好看,好看,真好看。”淡淡的微笑爬上了奶奶蒼老的臉,她久久的站著,癡癡的看,白日頭長長的,風吹的人發軟,花與人,就這么對視著,溫情脈脈。 爺爺聽了看了就說:“整天對著花有飯吃,整一個花癡。” 奶奶就笑呵呵的回答:“當初是誰說我跟鳳仙花一樣漂亮的?是誰把我家院子里的鳳仙花偷了,種自家院子里的?” “都幾十年前的事情了,你還提那些干嘛,孫子都這么大了,老不正經的,不害臊。” 爺爺就不再理睬奶奶,蹲到院子一邊抽旱煙去了。奶奶不知趣的摘了幾朵鳳仙花,放在掌心里,還拿給爺爺看,“你看看,你看看,這么漂亮的花。” 爺爺朝奶奶看看,不停的說著“漂亮,漂亮,真漂亮”,然后一臉的無奈的站起身,邊搖頭邊說著“老不正經、花癡、老堂客”,走進里屋抽煙去了。 院子里就剩下奶奶,陽光照在鳳仙花粉色的花瓣,格外的艷麗和嫵媚,但奶奶的臉上有些許的失望,眼睛里卻有點異樣的神采,回頭繼續擺弄和欣賞鳳仙花。有時候還會對著鳳仙花用土話哼上幾句:小花花,快快長,多看花,多結果,我會天天陪你…… 這個時候我只要湊上去說一句:奶奶,你種的鳳仙花真好看。奶奶的臉就會跟鳳仙花開了,開心的多看幾眼鳳仙花,一副心滿意足的樣子。然后到房間不知哪個角落拿出幾顆糖,“乖,拿去吃。”我就美滋滋的歡快的蹦著吃糖去了,爺爺看見了,肯定會一把把我拎過去:“兔崽子,又去奶奶那里騙糖吃了。”然后笑呵呵在我頭上敲兩下,拿出五毛錢:“去,給爺爺買點煙絲,回來有糖吃。”要走兩里多路,我才不去,扮個鬼臉,轉身就跑出去跟小伙伴玩去了,氣的爺爺在后面大叫兔崽子。 轉眼我也長大,很少回家,回家也沒心思去欣賞擺弄院子里的那些花了,到了那個年紀,我欣賞的不再是漂亮的花,而是如花般漂亮的女孩。年復一年,爺爺要走了,正是鳳仙花開的季節。爺爺彌留在床上,我們一群小輩無助的看著爺爺,爺爺卻一直看著奶奶。奶奶把鳳仙花摘了一大碗,放在陶瓷酒杯里加了點明礬(當時不知道什么東西,后來才知道那是明礬),和著花一起搗碎了成糊狀,把糊狀花瓣包在指甲上,用細線纏繞了幾圈,然后就靜靜的坐在床前,平靜的說著和爺爺的往事,爺爺專心的聽著,我們也專心的聽著。 原來爺爺和奶奶相識相戀都緣于鳳仙花,這中間的波折和故事外人難以知解,歲月模糊了很多回憶,時間淡化了許多往事,但有些注定伴你一生,有些永刻在心底。相處幾十年,有太多的情感需要傾訴,有太多的故事值得留戀,尤其在這個時候,所有感情涌上心頭,所有過去都要梳理。奶奶和爺爺相互看著,奶奶斷斷續續講了幾個小時,爺爺也安靜的聽了幾個小時。奶奶把指甲上糊狀花瓣給拆了,原本灰白的指甲被染成了粉色,淡淡的,如嬰兒般皮膚的粉嫩。爺爺臉上有了孩子般天真的笑容,手動了動,奶奶把爺爺手握在自己手心,“好看嗎?”“好看,真好看。”我想這個時候爺爺腦海里肯定浮現出了奶奶年輕時的天真和笑臉,爺爺和奶奶就這么握著手,笑著相互看著對方,久久,久久,奶奶笑著的臉上已經滿是淚水。 爺爺還是走了,奶奶每年繼續擺弄著鳳仙花,花如火如荼的開著。在我眼里平淡無奇的鳳仙花,在爺爺奶奶眼里卻有太多的故事,以致到老也不能忘懷。一朵花,一輩子,一生情,注定了這朵花的不尋常,注定了這輩子的幸福,注定了這一生的無憾。看著鳳仙花,我仿佛看見爺爺奶奶年輕時候圍著鳳仙花,相互追逐,相互嬉鬧;仿佛看見爺爺在為開心的在我奶奶染指甲,奶奶的幸福的笑著。 幾年之后,奶奶也走了,在奶奶的墓邊,我們撒了很多鳳仙花的種子,也在爺爺墓邊撒了很多種子,希望在來世他們還能再跟鳳仙花結緣。每到春天,鳳仙花熱烈的盛開在他們周圍,朵朵粉色的鳳仙花,如欲羽化成仙的飛鳳。 >>>更多美文:心情隨筆

TA415FEF15


台中電容器的儲能放電實驗高雄接地連續性和保護搭接電路的連續性檢驗
高雄啟動電流驗證驗證 》台北TAF證書檢驗機構:全球承認,實力見證新竹電線/插頭連接設備的漏電流測試 》高雄TAF認證機構:快速精確,服務保證高雄馬達過載驗證(鎖定轉子驗證)驗證 》高雄TAF校正實驗室:專業服務,實力見證桃園安全電路導線的斷路認證 》高雄TAF認證機構:快速精確,服務保證

arrow
arrow

    a86dw8ub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